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层面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系统推进、全面深化的阶段。
当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展如何?《意见》提出了哪些重要任务?教育部将如何推动《意见》落地落实?11月12日,教育部召开“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接受了中国教育报记者的采访。一起来看——
问:
答: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比例、教师探究教学水平等指标稳步提升。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技教育的认可。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还存在不足,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
问:
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同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筹,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布局。
问:
答:
《意见》重在实现科技教育“三个新”,即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结构”新,是指重在融合。就是要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打牢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建立跨学科的整体视野。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提升现有课程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置换时间和空间。
“引擎”新,是指重在实践,不搞纸上谈兵。就是要高度重视技术与工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亲自参加创意、设计、实践、迭代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
“生态”新,是指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举办一些科技节等,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企业等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基地和实践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
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一般都会回答说是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
问:
答:
问:
答:
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着力解决“有人教”“教得好”的问题,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同时,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我们将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实施方案,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上,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探索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01版,原标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工程师一样实践——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数字文化和智慧教育分会 COPYRIGHT©1997-2017 【可信网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工信部1号楼8层 秘书长单位: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 13366570151(微信) 京ICP备19012045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