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提炼了以下最具普遍性和实操性的五大方向
中小学:通识教育体系化下沉
北京市明确要求:2025年秋季起,全市中小学每学年必修AI通识课不少于8课时,并设计分学段目标——小学“体验AI思维”、初中“用AI解决问题”、高中“AI创新实践”。
个性化”与“精准化”成为方案高频词。
学习方式: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究
同济大学构建“虚实结合”实践平台(如数字孪生水利工程),让学生在沉浸式环境中掌握知识;广西探索“AI学伴”,基于学情数据推送个性化路径,并为特殊教育儿童开发智能辅助系统。
AI时代教师的数字素养是必修项。各地方案均将其置于核心地位。
教研驱动,实践赋能
江苏高校鼓励教师开展AI教学课题研究,共建AI教学案例库,促进经验共享;南开大学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基地,通过真实项目实训提升教师AI实操能力,并沉淀出38门可复用的示范课程。
产教融合:深度协同,共生共长
广东东软学院与企业共建“AI实践应用平台”,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开发;上海闵行职业技术学院携手上海交大共建“AI+实训基地”,将企业前沿技术、真实场景和专家资源直接引入教学一线。
各地方案展现出对技术局限性的清醒认知,强调发展与规范并重。
强化伦理教育与人文关怀
北京市中小学方案要求全过程浸润人工智能伦理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负责任地使用AI;北师大蓝皮书警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AI应服务于此,绝不能替代教师的情感联结与价值塑造。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数字文化和智慧教育分会 COPYRIGHT©1997-2017 【可信网站】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27号工信部1号楼8层 秘书长单位:物链芯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Email :328807352@qq.com 联系电话: 13366570151(微信) 京ICP备19012045号-1